上一篇我们谈到明治维新中的资产兴业,本篇先介绍日本的富国强兵和政府改革。日本的富国强兵跟清朝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的洋务运动也是大量的发展军工产业,造枪、造炮、造轮船,但是清朝强兵的目的还是为了自保,是为了不被西方侵略,而日本强兵是为了扩大领先。这些是基于明治维新过程中提出的“主权线号,在日本第一届帝国会议上,首相山县有朋在报告中说到,为维持国家的独立,日本不仅要保卫主权线,也要保卫利益线。他说的主权线指的是日本的疆土范围,这条主权线他说的利益线指的是日本的利益到达的地方。山县有朋指出,日本目前利益线的焦点在朝鲜,为了保卫朝鲜利益,日本应该扩充陆军和海军。利益线的理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
我们再来说一下明治政府的政治制度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岩仓使团在欧美走了一圈之后,经过考察充分的讨论挑选出来的,他们在美国看到了民主共和制,在英国看到了君主立宪制,都认为很好很先进,尤其是美国的体制。大久保利通称,美国的民主政治是最好的,但是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他们在考察了一圈之后,认为德国的体制是最适合日本的。
德国的体制是以君主立宪之名行专政集权之实。岩仓使团看到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德国是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的发展成工业化国家,他们就认为走德国的道路是最适合日本的。确实对于日本来说,把天皇给树立成一个象征性的宗教性的形象,是深入民心的,而且是很容易的。然后政府再实行专制集权,可以快速的完成从小国走到大国的道路。日本在政治、军事上效仿德国后,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但是这也使日本走上了军事扩张武装侵略的道路。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政府其实就是寡头政治,是一个专制的政府,这个专制的政府采用铁腕的手段推动日本的近代化,这时候日本民间的自由民权运动也开始推行。带领民间自由民权运动的是
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两人都是在倒幕运动里的维新派的功臣。但是在征韩论战之后,他们和西乡隆盛一样都一起下野了,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虽然下野,但是仍然关注政治,他们在日本的民间开始鼓吹万民平等,鼓吹土地自主的学说。
板垣退助等人成立爱国公党,开启了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他们之所以叫工党,就为了跟私党或者跟朋党区分开来,表明以天下政治为使命。当时的市政府是以大久保利通为首,对民间的政党是打压的,他们都以为日本现在正处于列强环伺的世界里面,要想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必须得有强有力的领导,也就是要通过专制的政府来推进工业化,这样才可以掌握改革的方向和速度。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传播,民间的政党力量也开始越来越强。1879年,民间力量开始大力推动,要求政府开设国会,要求起草宪法。在强大的压力之下,民事政府终于同意,并在1890年开设民选议院,并且设定宪法。
1889年,明治政府兑现承诺,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这部宪法的专制色彩依然很浓,日本彻底排斥了具有自由倾向的英国式立宪制,确立了德国式的君主专制体制。但是这部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日本民众有,有集会自由,也有结社自由的权利。所以尽管政府开放的权力有限,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日本是已经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一直都采用专制制度的言行了,这样的一个专制政府能够让渡权力给民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在宪法颁布和国会设立之后,板垣退助成立了自由党,自由党成为了日本国会的三大政党之一,这代表着日本民主政治的一个进步。
1890年代以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就开始显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慢慢变得接近了,日本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东亚强国,只不过此时西方列强并不承认日本是个强国,日本的明治维新它有一个理念叫脱亚入欧,就是说他们要彻底的脱离亚洲,完全融入欧洲。日本认为他们虽然地理位置在亚洲,但是他们要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欧洲,变成一个欧洲强国。
日本在强大起来以后,他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速度在加快,日本的知识界就开始重新思考思考日本下一步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当时的日本国内有两派,一派主张和平膨胀,一派主张武力膨胀,武力膨胀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做法,走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讨论的结果是武力膨胀占据了上风,爱国主义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旋律,武力膨胀被认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日本社会普遍接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接受了这样一个世界是一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日本认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线,在国外侵略是正当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所以日本后续对朝鲜、对清朝发动的战争都被日本的国内所普遍接受,而且很多人还认为就是日本武力膨胀的好机会。日本走向对外侵略,可以说是他学习了德国的制度之后,发展到此阶段必然的。
本质上来说,日本的民主政治是失败的,中央政府一直都是专制体制,日本国内倡导自由民权的人称之为“藩阀专政”,也即后来的“元老政治”。掌握政府政权的第一代政治家是大久保利通,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暗杀之后,掌握政权的是伊藤博文,无论是大久保利通还是伊藤博文,他们都是通过倒幕维新运动上台的维新元老。巧合的是,伊藤博文也于1909年
对于这些维新派的元老,明治天皇曾经下发圣旨,赐予他们“元勋优遇”的待遇,“元勋优遇”的本质就是即使这些元老不在位了,他们也有政治特权,他们是天皇重要国务的咨询者。日本的天皇其实就是不参政的,这些咨询者就是实际的当政者,最先获得这项待遇的是伊藤博文和黑田清隆,然后又相继有7个人也获得了特权,包括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等人。这些元老是明治时代真正的政治中枢,尽管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剩下的人选必须是经过元老参与讨论的,由元老向天皇推荐,再由天皇授命给首相组阁。通过这套巧妙的政治安排,元老们就牢牢的掌握着政治权力,让民权运动的人是毫无办法。
所以说日本虽然有了宪法,有了议会,但是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专制政府,而且是由这些元老控制的专制政府,对元老控制的专制政府确实有它的好处,因为这些元老他们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就是他们带领日本走向现代化。但是随着这批元老的凋零,超越宪法的政治潜规则就暴露出问题来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海军陆军的统帅权归天皇所有,独立于行政议会的司法体系之外,所以日本的军部其实就是具有独立的地位的。当元老们在世的时候,他们能够通过天皇来控制军部,他们也能控制内阁,这样他们就既能控制内阁,也能控制军部,能够直接进行一个平衡。但是当这些元老慢慢的一个都调离之后,只有天皇能够管辖军部了,而日本的天皇是不亲政的,军部实际上就不受约束了,他们就自成中心。
1900年,山县有朋修改了陆军省和海军省的官制,规定军部大臣只能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这样一来军部就可以操纵内阁的组成,因为内阁必须要有海陆军大臣,要是没有海陆军大臣,内阁就组不成。军部一旦对内阁不满意,就召回他们派出的海陆军大臣,这样内阁就必须解散,军部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操纵内阁。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发展工业的目标,变成了一个工业强国,日本选择学习德国的体制去组织学习,但是政府是专制体制,这样的体制使得日本能够迅速发展,富国强兵。但是也带来了问题,就是一旦走错了方向,就很难很难回头。日本接下来的发展选择了武力膨胀,选择了通过侵略来扩张,伴随着日本在台湾与清政府的议和,它就把目标放在了朝鲜半岛上。